5月2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碧辉教授莅临文新院227会议室作题为“情本体视野下的《红楼梦》形而上精神”的讲座。讲座由文新院刘泽民院长主持,我院部分师生参与学习。
徐碧辉教授主要从中国人对形而上的追求、太虛幻境的形而上、太虚使者与《红楼梦》的色空观和宝黛形象及其情感本质四个方面阐释了《红楼梦》中的形而上精神。徐教授认为,中国人对形而上的追求首先体现在祖先崇拜和原始宗教上,而随着思维的进步发展,这种追求逐渐转变到从当下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把握无限的生命本体或宇宙本体。所以《红楼梦》能经久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以一种艺术的方式,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精神的精髓,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显示出形而上的精神追求。
在徐教授看来,要想在这种生活化的叙事中体现出精神性的形上本体是很困难的,而《红楼梦》恰好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者设置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分隔、对立的太虚幻境,同时将形上精神具体化为人物形象,譬如太虚使者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以及作为“情”之人格化身的贾宝玉和林黛玉。
徐碧辉教授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所美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学》主编。1963年出生于四川省忠县,199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教育学。主要著作:《美学何为一一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实践中的美学一一中国现代性启蒙和新世纪美学建构》,学苑出版社2005年:《文艺主体创价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合着:《艺术哲学与艺术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思辨的想象——20世纪中国美学主题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主持/参加课题:主持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重点课题“中国实践美学研究”;参加200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审美教育与当代中国国民素质”、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艺术哲学与中国国民素质”。
出访/进修经历: 2012年到2013年,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缅因大学哲学系访问,合作导师为美国著名哲学家、当代环境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教授。